董明珠雷軍的10億賭約進入即將見分曉的第五年,可話題熱度依然不減。近日,董明珠在多個場合回應了她與雷軍的10億賭局,不過與此同時,另一主角雷軍則顯得安靜了很多。業內人士分析,賭約有很大營銷成分在里面,誰輸誰贏結果已不再重要。

董明珠、雷軍在參加集中采訪活動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董明珠多次回應,雷軍一言不發
2013年12月,在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年度人物獎項獲得者雷軍表示,5年內如果小米的營業收入擊敗格力,希望董明珠賠自己1塊錢,董明珠在現場強硬回應道:“1塊錢不要再提,要賭就賭10個億。”兩人的10億賭約也就此立下。
2018年是五年賭約期滿要兌現的年份,兩位主角的態度也格外受到媒體關注。比如,近日董明珠就多次回應了賭約一事。
3月8日,董明珠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了格力和小米的10億賭局。董明珠表示,“他(小米)的數字沒辦法來確認,他不是上市公司,他怎么說也看不到。他如果上市了,或許愿意兌現。上市后不是看市值,是看你的銷售,笑死了。”
接受鳳凰衛視吳小莉采訪時,董明珠表示:“賭注沒關系,(有了賭注)我覺得更好,大家可以相互激勵對方。我覺得當時那樣的一個賭局,并不是互聯網和實體經濟的賭局,而是企業經營思維的賭局。”對于賭局的結果預期,董明珠也表示,2018年的年尾見分曉。“因為我是上市公司誰都可以看到,他(小米)的年報我也看不到。但我覺得不需要擔憂,格力打造的是百年企業。”她說。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與董明珠的“熱情回應”相對比,賭約另一當事人雷軍則顯得安靜了許多。只是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小米公司非常年輕,其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僅用了七年時間。”而這句話也被業內認為有意在側面回應董明珠。
誰的贏面會更大?
雷軍提到小米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并非無意為之,因為他與董明珠的賭約就是圍繞著營業收入展開的。
此前雷軍在公開信中提到,小米2017年10月提前實現了營收過千億目標。格力財報顯示,公司在2017年前三季度的營業額里面,總收入已經超過了1120億元。而2013年賭約下定之時,小米的營業額為316億元,格力的營業額為1200.43億元。
產業觀察家劉步塵分析認為,如果從兩者的營收金額上來看,格力贏的概率比較大。“格力2017的營收在1500億左右,2018年底格力營收目標是2000億。小米今年底,比較難實現2000億的營收。”他說。
值得一提的是,董明珠表示,若小米上市,她或許愿意兌現賭約。但如果從市值的角度看,又是另一種結果。
目前已有傳言稱小米已經啟動上市,據《財經》報道,小米已于今年1月19日召開了上市啟動會,擬估值2000億美元左右。而此前也有機構稱,小米估值可達690億美元。截至發稿日收盤,格力市值為3188.34億元,按當時匯率,約合503.69億美元。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從兩家公司成長性來看,劉步塵認為小米的成長性更好,“格力的問題是過度依賴空調,其他沒有培育起來,或者說雖然在培育,但是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小米的情況要好得多。”
不過獨立TMT分析師付亮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上市有助于小米實現進一步發展和突破,但也應注意到,小米的生態模式將因上市被更多人傳播,這會使得小米不再那么神秘。“不上市好多數據是看不到的,上市將意味著公開收支、盈利、產品線布局、資本投資情況等,這有可能會降低小米的估值。”他說。
五年間起起伏伏,結果或許已不重要
對于賭約的輸贏,目前業內尚無定論。但可以看到的是,過去五年間,小米和格力都經歷了起起伏伏。
2014年,如日中天的小米超越三星,成為中國市場份額第一的手機廠商。但也在此后兩年遭遇到了其他國產手機品牌的圍剿。IDC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小米出貨量下滑幅度最大,從2015年的國內市場份額第一滑到了第五,出貨量同比下降36%。
不過從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小米回暖,出貨量明顯提升。IDC的數據顯示,小米在2017年第二季度中出貨量達到2010萬臺,占全球市場份額的6.2%,重返世界前五。
格力也曾在手機業務有過嘗試,但無奈鎩羽而歸,同時格力也面臨主營家電業務天花板顯現的問題,董明珠選擇用多元化的方式來化解。
2016年格力電器曾計劃收購銀隆,以發展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業務,后遭到中小股東反對而終止。格力電器改而與銀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格力電器向銀隆提供智能裝備,銀隆向格力電器提供新能源電池等,雙方的年交易額不超過200億元。
有觀點認為,董明珠正在下一盤大棋,格力要“從單純的家電制造企業”向“新能源行業及裝備制造企業”轉變,并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格力傳奇。
在談到2018年格力的目標時,董明珠表示,第一是要實現很大的增長,第二是希望圍繞著節能環保做技術開發。

資料圖 中國日報記者 許靖烯 攝
在預計賭約最終的結果時,付亮表示,如今過多討論這個話題實際上也沒多大意思,當然雷軍和董明珠兩人最后誰輸誰贏結果也并不重要。兩人當年這個賭注其實有很大的營銷成分在里面,這么多年過去也沒有什么進展,和消費者關系也不大。
“應該看到,過去這幾年,小米有過難熬的時期,但整個生態的發展、業務的擴張,小米的速度還是要明顯比傳統行業快得多。”他說,“雷軍通過風投,入股、控股了一大批企業,這種模式到目前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既有業務的快速擴張,但也沒有帶來太大的業務風險。”
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對中新經緯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這個賭注本身就已經吸睛無數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賭注本身的傳播就已經取得成功了,那么,最后誰贏誰輸還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