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廣東省“十三五”規劃的定位,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布局,中山和江門同屬“珠江西岸交通樞紐”,共同承擔著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要素流動、輻射大西南的使命。兩座城市的命運,早已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站在全局的高度俯瞰粵港澳大灣區,可以清晰地發現,“深圳—中山—江門”構成了一條重要的戰略通道。從產業與基礎設施對接到社會事務共治,中山與江門正在共完成一份歷史性的答卷。
交通棋局 共同使命下的錯位發展
連接珠江兩岸、輻射粵西及大西南地區,中山的使命也是江門的使命,兩座樞紐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也幾乎在同一時間起跑。
“中山和江門,將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獲利最大的兩個城市。”今年3月,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在一次論壇上作出了這樣的論斷,主要論據是交通建設帶來的區位優勢。她認為:“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山非常幸運,剛好就是灣區城市群里的連接點。”
根據廣東省“十三五”規劃,中山被定位為“珠江西岸區域交通樞紐”,隨著深中通道、深茂鐵路等戰略要道推進,中山的區位優勢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
定位為“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的江門,與中山一樣,已將交通作為城市升級的“中場發動機”。近年來,江門重要的城市規劃都圍繞著交通做文章。
2016年12月,江門市黨代會提出,該市要著力打造“一樞紐”(珠西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兩中心”(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和江門北站)、構建“三通道”(對接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構建承東啟西的南、中、北通道),建設樞紐型城市。
看似競爭激烈,實則各有側重。在眾多專家學者看來,中山與江門交通樞紐,實際上是“前鋒”和“中衛”的關系。
“深中通道是深圳通往粵西、輻射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中山也將成為珠江口西岸交通樞紐城市、承接深港產業轉移的橋頭堡。”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陳廣漢教授認為,深中通道將構建珠三角A字形交通骨架的“關鍵一橫”,成為聯系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直聯通道,中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珠江口西岸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取代。
“在交通建設方面,不能盲目地比較投資項目的數額大小,這樣的比較是不科學的。”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再齊認為:“從中山和江門兩市項目本身出發,江門以‘軌道交通’為基礎的‘珠西綜合交通樞紐’,無論是土地征用還是項目投資,都比中山要大,但這不代表中山交通發展不夠。”
五邑大學教授劉志堅則指出,江門的布局帶有濃厚的“軌道交通”色彩。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該市清晰定位其作為溝通粵西與珠三角的一傳一接“中衛”角色,在全省的層面將起到“東聯西拓”的作用,強調更多的是加強珠三角與粵西乃至我國大西南的對接。
相比之下,中山的重心則在于珠江東岸的深圳、東莞。為此,中山提出要優化區域交通布局,打造區域綜合交通樞紐重點在珠江口另一重點交通工程——深中通道。未來,隨著深中通道的建成,中山將作為深圳西進的第一站,并從來自深圳的人才、資金和技術等要素的溢出中受益。
基礎設施 中江同城呼喚基建加速
“我住在江門的江海區,上班的地方在古鎮。每天上班,我都要早出晚歸,早上7點前出發,晚上9點以后再回去,就是為了錯開車流高峰。其實整個路程只有約10公里,正常情況30、40分鐘就行。但是如果遇上堵車,3公里的路走上一個小時,也是很常見的。”講起自己的“雙城生活”時,中山市華標檢測有限公司總經理彭照富語氣中有很多無奈。
像彭照富一樣,每天來往于中山和江門兩地的人不在少數。有江門地產商曾統計,江門外海地區的商品房,幾乎有七成被“中山客”買走了,其中大部分來自古鎮、橫欄等鎮區。住在江門、工作在中山,是一種糟糕的生活體驗。
中山與江門雖然只有一水之隔,但目前連接兩市的已建成交通設施,主要包括中江高速、S268公路以及廣珠城軌江門支線。兩市交通互聯狀況,目前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今年2月28日,江門公汽公司將開通前往中山古鎮的跨市公交“江702”(中山稱“中398”),從北街站至古鎮大信新都匯公交線路。這是中山與江門之間,第二條公交線路,也是中山與江門之間唯一的公交線路。
相比之下,中山與廣州、佛山、珠海其他任意一個“鄰居”城市的基礎設施均遠不止于此。以珠海為例,目前中山市與珠海市相銜接的跨界道路已達21條,其中包括3條高速公路,4條干線公路,8條城市道路和6條其他道路(即村級公路或圍堤路)。除此之外,兩地還有個“斷頭”項目正在推進之中。
“中山和江門要想無縫銜接,進行產業輻射,最主要的還是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古鎮的一位企業家表示。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大棋局之中,中山江門是命運共同體。這樣的共識官方早已有之。從全省的交通規劃來看,未來中江兩地有多條交通要道對接。據了解,兩地目前有南沙疏港鐵路、深茂鐵路2條鐵路,廣中江高速、中開高速、中江高速等3條高速公路以及五邑路至橫三線等4條普通干線公路連接。
事實上,兩地黨委政府也已意識到了兩地基礎設施對接的尷尬。雙方都意識到,深中通道、深茂鐵路是未來兩市發展的真正交通命脈,交通一體化應列入當前兩市議事日程。
2015年12月12日,中山、江門兩市政府簽訂共同推進交通一體化框架合作協議,兩市擬在促進交通基礎設施、區域運輸、公交一體化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提升中江區域交通發展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據介紹,兩市擬推進交通一體化的合作內容將涵蓋鐵路、公路、港口、公交等方面。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兩市將合作推進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南沙疏港鐵路客貨兼容等鐵路建設項目;高速公路方面,兩市計劃合作加快推進廣中江高速、中開高速公路建設,積極對接深中通道;另外,中山、江門還擬加快推進江門五邑路與中山橫三線、江門會港大道與中山橫四線、江門新中公路與中山加十二線、江門南華路與中山加二線等國省道和城市快速路項目的對接,改善中山與江門兩市受西江隔斷聯系通道少的局面,自北向南建立有效連接,進一步加快珠中江一體化進程。
今年5月,中山市副市長、西北組團管委會主任袁永康也表示,內外交通堵塞長期困擾區域發展,西北組團將依托北接佛山,西連江門,三市交界的地理優勢,積極謀劃一批重大的交通項目,主動對接佛山、江門,打通區域交通梗塞。
為此,西北組團將推進廣中江高速(中山段)、中開高速(中山段)、小欖支線建設,提升西北組團內外通達水平。規劃建設南沙至中山高速、深中通道中順連接線(中順高速)、西部外環高速,完善西北組團高速路網。
產業協同 錯位發展共建照明大產業
與當年的順德家電產業一樣,古鎮燈飾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也開始了向周邊鎮區及周邊城市“外溢”的過程。其中,江門荷塘、順德均安,都是燈飾產業最重要的承接地。不少江門照明企業,都與古鎮燈飾產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面對外地客商時,江門燈飾照明企業也并不掩飾自己的“中山基因”。
在江門荷塘鎮南格工業區東部,三四百家燈飾企業匯聚于此,這里是荷塘鎮的工業中心,多年來吸引了不少國內外企業在這里興業建廠,也成就了江門燈飾產業基地的蓬勃興起。早在幾年前,江門就開始在LED行業進行布局。近年來,外海LED綠色光源產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外海為核心的整個江海區已成為江門新興的制造業基地、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2011年更是獲得了廣東省火炬計劃半導體綠色照明產業基地稱號,在燈飾照明領域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2014年,中山市政協在大調研《中山古鎮燈飾產業集群戰略前瞻與疊加扶持政策體系調研報告》中,集中分析了這一現象。“如江門利用靠近中山市古鎮的地理優勢,舉全市之力,加快發展LED產業,提出了建設綠色照明之都的目標,通過科技、土地、財政等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中山燈飾企業搬遷到江門。”政協調研組認為,“這是對中山燈飾產業‘江湖地位’的嚴峻挑戰。”
同樣是燈飾照明產業,中山與江門如何錯位?或許這是兩城同城化繞不開、亟待解決的命題。
聲音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再齊:
中山江門交通建設目標一致
省“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中山要建設成為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江門要建設成為珠江西岸綜合交通樞紐。對中山而言,“區域性”的定位賦予了其綜合交通樞紐更高的區位地位和等級。
深中通道重大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不斷凸顯中山的門戶樞紐地位,中山市將成為珠西發展軸、東西沿海發展帶和深港向西輻射軸三軸交匯點,中山市的區域性樞紐功能地位將不斷強化,將成為服務和輻射帶動珠江西岸地區,乃至輻射粵西、大西南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
但除了“區域性”這一交通樞紐的等級有差異之外,兩市在交通建設項目方面存在更多的共性。兩市的交通建設都應當重點著眼于與周圍城市構建互聯互通,雙方各自應主動建設各類城際間交通接駁、換乘點,方便人流、物流的往來便捷;雙方主動對接、協調與周邊城市的交通聯系,建設更加直接的交通連接通道。
中山與江門的交通樞紐建設是互利共贏的,合作才能“雙贏”,否則可能導致“雙輸”。兩地之間路網規劃建設,圍繞跨市公路兩個城市在交通建設方面目標一致,即強化現有交通聯系,實現全面的互聯互通。雙方不僅要打通中山江門兩地間主要交通干線,還要把兩地間次一級道路,區域內部道路建設好,形成各自暢通的內外循環。
對于中山而言,交通建設應當抓住自身短板,關注交通項目與城市產業經濟之間的配套關系。中山可以充分利用好深中通道的優勢,在接下來對接深圳港口、機場等空港硬件,要抓住因成本過高而外溢的眾多深圳物流基地,打造本地的保稅物流園區,將中山作為新的物流集散地,直接面向祖國大西南、甚至對接國際,實現物流進出。
南方日報記者 鄭平李欣 郭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