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個角落探尋舒適的理念和主張,阿里斯頓探尋舒適之旅還在繼續。阿里斯頓與Vice共同合作推進全球項目"走進舒適區",目的是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尋找由大家合力打造出的愉悅而健康的居住環境。繼意大利米蘭、俄羅斯莫斯科之后,新故事的主角是位于上海的一套別具一格的公寓,公寓女主人用低碳科技改造的陽臺已經被7000多人參觀過,成為一處低碳生活的科技樣板間,她就是綠色光年環境服務中心的創辦者:倪桓。
巧用陽臺打造低碳生活科技樣板
時間回到2013年的夏天,這間公寓的女主人倪桓剛從英國搬回中國,她曾在英國求學并在那之后一直從事綠色經濟相關的工作。為了抵御酷暑,她決定在陽臺安裝一個頂篷,憑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她依靠政府的資金支持在頂篷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當時倪桓沒有想到它會是一個長遠計劃的開始,也沒有想到這個選擇能夠帶來巨大的影響。

隨后她的朋友和鄰居們也開始對太陽能電池板產生興趣,她跟大家解釋到,這是薄膜太陽能電池板,在中國安裝在私人住宅中還是第一次。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對此感興趣,不僅是她所在小區的鄰居們,整個城市乃至新聞媒體都對此非常感興趣,甚至還有學校也來咨詢是否能夠帶學生們前來參觀和學習。自2013年實施改造以來,倪桓女士的陽臺已經有超過7000人參觀過,其中不乏國家和地方政府官員。
除了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之外,她還給陽臺安裝了一個魚菜共生系統。通過這個系統,水可以在養魚箱和種植箱之間循環再利用,魚的排泄物經分解為植物帶來養料,而植物過濾水中雜質后確保水質適合魚的生存。同時,她還安裝了五個推肥箱,將有機的生活廢物轉化成為肥料,并且用這些肥料種植諸如生菜、菠菜、蕃茄、小蘿卜、韭蔥等蔬菜和一些花卉。不僅如此,在陽臺數米外倪桓還安裝了電池充電站,方便她為自己的電動汽車充電。

很多人前去向她請教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可持續發展,因為讓生活更綠色環保說起來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卻很難,而倪桓是一個真正付諸實踐的人,經她改造過的陽臺儼然變成了低碳生活的科技樣板間,起到了絕佳的示范效果。對于前來參觀的人提出的各種問題,倪桓對答如流。因為在劍橋大學畢業后,她曾為不同的公司和國際機構擔任可持續發展和綠色金融顧問,這樣的經歷使得她能夠與那些影響能源政策制定與實施的人們接觸交談。慢慢地,她發現在中國推行綠色環保的生活并不簡單,她欣然決定擔任起環保溝通者的角色。
成立NGO組織推廣綠色低碳生活
隨著這個陽臺成為一個家居生態系統的實驗場地,更多的人想要前來拜訪參觀,這也是倪桓在2016年創立非政府組織——綠色光年環境服務中心的主要原因。對此,倪桓談道“這是必要的,因為我不能一個人完成所有的事情。當我發現我的家已變成一個公共場地,我想我需要建立一個組織,來協助我完成這些任務。”
綠色光年環境服務中心由義工來為訪客提供幫助,并在義工的引導下參觀陽臺,義工共有20人,他們都是9-14歲的孩子。之所以選擇這些小講解員,是因為倪桓認為孩子們更有可能幫助改變人們的環境意識,而大人們一直認為這個話題無足輕重,長此以往就會覺得他們對環境意識的改變無能為力。

倪桓是個務實派,她說:“如果一個人意識不到環境問題的緊迫性,他不會付諸任何行動。我想影響的是那些關注和關心環境問題的人,只是他們還不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在倪桓家的陽臺里,很多人來尋求建議和聽取解答,這里儼然變成了一個傳播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小校園。
短短數年里倪桓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由于她在推動可持續性發展上所付出的努力,在今年的全球綠色經濟論壇上她獲得了生態創新者的嘉獎。正因如此,她相信自己對陽臺改建這一小舉動會給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價值,她愿意繼續擔負起她的責任。
對于碳排放量居世界前位的中國來說,要在擁有超過十三億人口的國家改變能源結構和環境意識,不可能在朝夕間發生,但最難的是讓每個人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做出貢獻,所以倪桓陽臺改建這件事對于改變每個人的想法極其重要,就像中國的一句古話:莫以善小而不為。阿里斯頓的使命與倪桓努力的目標是一致的,最大化的舒適享受和實現最低的能源消耗,從而讓我們生存的環境變得更加舒適與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