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華電子曾在國內彩電、計算機、手機等領域都占有一席之地,旗下的彩電盡管不是國內強勢品牌,但其在產品開發上曾多次領國內行業之先河。
然而,在慘烈的市場環境中,這家老牌家電企業終于退出了競爭者的行列。
公司股權幾經易手,公司資產也從數十億元猛降至如今的幾千萬。
這幾年,新的股東一直試圖為公司尋求重組,可都是無疾而終淪為空殼。
最近,公司又在醞釀一筆對價高達16億的重組,外界依舊認為此番重組禍福難料。

彩電業務虧得無法翻身
在中國的彩電行業中,“廈華”曾有過自己的地位。
斑馬消費發現,在國內電視機同行中,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廈華電子”)的上市時間僅晚于四川長虹。
公司位于中國經濟開放最前沿的廈門,早在上世紀90年代,廈華電子就號準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在做好彩電的同時,曾在計算機(顯示器)和手機業務上較早布局。
按現在互聯網的流行語來說,也算是踩對了風口的那批人。
2000年時,公司就已基本建成彩電、移動通信、計算機三大支柱產業。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三個產業中,廈華電子都曾做到了一定影響力。
當年,廈華彩電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6;1998年才開始涉足的手機業務,更是發展迅猛,2000年廈華品牌手機在國產GSM手機的市場中排名第2;電腦彩色顯示器在國產品牌中排名第1;彩電和計算機的出口均位于國內第1。
再來看看廈華電子的經營業績:公司1995年上市之后,發展算不得突飛猛進,也可謂是穩扎穩打。營業收入從1995年的8.6億,增至1999年的28.4億。凈利潤從3900萬,增至8900萬。不是一家特別賺錢的企業,小日子總可以過得不錯。
這應該是廈華電子最好的5年。
進入2000年之后,公司的業務布局已初見雛形,面對的已是一個競爭慘烈的國內市場。
在這年的年報中,公司也坦率地承認了經營班子存在的失誤:為了盡快擴大市場占有率,提升企業效益,公司在全國各地建了許多分公司和銷售網點,但彩電、手機等產品不斷降價,毛利率不斷降低,邊際效益趨于零,擴大銷售帶來的毛利基本被交易成本抵消。
這年,廈華電子終于迎來了第一個虧損年,凈利潤虧損近3億元,將前面5年賺的錢都虧了進去。
這還沒完。2001年,國內視聽、通信產品惡性降價競爭,許多產品甚至出現了零毛利。
公司緊急調整,不再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和排名。加快高端產品的研發,并改進公司的產銷存模式。當年,公司的高端電視產品做到了國內排名第一,還是沒能挽回繼續巨虧的2.9億的噩運。
2002年,公司與聯想成立移動通信合資公司,逐步將手機業務剝離。
惡性競爭波及到了行業內所有企業。斑馬消費查閱四川長虹、TCL集團、深康佳A、海信電器等,這兩年這些企業幾乎無一例外,業績都出現了明顯下滑甚至虧損。
同在廈門的夏新電子,發展路徑更是與廈華電子如出一轍,早在2009年就被象嶼股份借殼。
多次轉手,頻頻重組
一事無成
2005年底,廈華電子原控股股東廈華企業將股權轉讓給華映吳江等公司,華映吳江成為廈華電子的控股股東。華映吳江背后,則是全球知名的面板和顯像管廠商中華映管。
理論上,華映吳江的入主,能讓公司貫通電視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在核心零部件的采購、供應上更具優勢。
然而,在華映吳江接手廈華電子后,公司卻再次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2006年-2008年,公司連續3年巨虧,分別虧損5.2億、3.9億和10億元,公司被暫停上市。
也正是在巨虧的2008年,廈華推出了國內首臺裸眼3D電視、第一臺無壓縮高清無線傳輸平板電視。
在股票被暫停上市的不利形勢之下,股東們通過延長賬期、提供委托貸款、無息借款等多種方式,終于讓公司度過了難關。
2009年,公司實現了驚天大逆轉。從上年的虧損10億,到凈利潤賺1億,也創造了公司自上市以來的最好業績。
彼時,國內彩電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廈華電子的業績突然沖高,事后看來更像是一場回光返照。
2011和2012年,公司連續兩年扣非凈利潤虧損,公司在彩電的路子上似乎已很難再有前途。海信、創維、TCL等已牢牢占據國內彩電市場的第一梯隊,以樂視為代表的新勢力亦開始在互聯網電視領域悄然布局。
華映吳江曾醞釀過公司的重組,終因關鍵合作條件未能達成一致而流產。
2013年底,華映吳江將持有的絕大部分股權轉讓給廈門鑫匯及其一致行動人,這已是廈華電子控制權第二次易手。當年,公司虧損超過5億元。
通過資產、債務、人員等的剝離,廈華電子只剩下一個空殼,廈門鑫匯需要通過資產重組來實現公司的繼續發展。
2014年,公司徹底停止了彩電業務,全年再度虧損2.3億,再次被警示。
最近幾年,公司一直在尋求重組標的。僅在2015年,有名有姓的重組對象就多達3個。分別是游戲行業的火瀑云、互金行業的愛財網,以及第三方支付的蘋果信息。無一例外,全部流產。
2016年,公司再度醞釀重組,這次的標的是搞大數據的數聯銘品,交易對價18億。
這一次似乎都比較穩妥了,預案啥的都已經公布的。最終又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標的公司商業模式的轉型而失敗。
去年底到今年初,廈華電子再度尋求重組。計劃以16億收購福光股份61.67%的股權,公司轉型光學鏡頭和光學元組件。
重組專業戶新年再度重組,引發了媒體和監管層的普遍關注,不知道是福是禍。
5000萬資產強撐39億市值
廈華電子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臺等離子電視制造者;國內第一家轉型平板電視。
公司上市20多年,幾乎就沒過幾年安生日子,一直在為戴帽、脫帽保殼而戰。最慘的2011年,2011年公司總資產16億元,總負債24.8億元,嚴重資不抵債。
2014年徹底剝離彩電業務之后,廈華電子靠做電子產品的貿易支撐著,2015年扣非凈利潤330萬,算是勉強保殼成功。
2016年,公司再度虧損510萬。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已下滑至354萬,凈利潤虧損547萬。
2013年,經歷了彩電資產的剝離之后,公司總資產已跌至5000萬左右,2014年的凈資產不足500萬。到2017年第三季度末,公司總資產5229萬,凈資產879萬。
斑馬消費查閱廈華電子歷年的財報發展,鼎盛時期公司員工人數多達7000人,到2016年末公司的員工人數僅剩下了20人。
就是這么一家無資產、無業務的公司,停牌之前公司的總市值仍高達3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