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90后今年27歲,最小的90后今年18歲。不論是作為生產者,還是作為消費者,90后正在一波波進入中國勞動力市場和中國消費市場。
家具行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早已感受到了這股來自90后的沖擊。
一開始,90后作為一個現象引起關注;現在,90后正漸漸成為一支主力軍,家具企業不得不高度重視。家具業在生產端與消費端,都必須進行重大的改造,以適應這波獨具特色的90后的加入。

家具工廠能圈粉年輕員工嗎?
原亞洲家具聯合會會長、北京林業大學林作新教授在《農民工少了》一文中指出,造就中國工業迅速崛起的“農民工”大軍目前有2.81億,正在發生三個變化:一是迅速變老,尤其是制造業工廠的農民工普遍年齡偏大;二是農民工數量少了,不少老了的農民工不再愿意背井離鄉,勞動密集型產業帶的農民工數量逐漸減少;三是90后農民工少了,二十多歲的農民工應該是生產的主力軍,但只占目前農民工的總數的較少比例。據統計,加上80后,年輕農民工占總數的49.7%。家具業的年輕操作工就更少了。
當今家具企業普遍遭遇普工荒與技工荒,正印證著“農民工少了”。員工是企業的生產動力,員工招不到、留不住,人工成本逐年攀升,家具企業需要變革。
如林作新教授所言,家具企業在生產工藝流程上,在選用機器設備上,都得重新考慮:年紀大的農民工,不能干太重的體力活,不能讓他們蹲上蹲下,不能讓他們看標尺……年紀輕的非木工,應采用數控設備,讓他們像玩電腦、電子游戲那樣工作;家具廠的工作環境要更好,制服要更漂亮,否則吸引不到更年輕的工人……這些都是90后員工給傳統企業的現實挑戰。
目前,大批95后畢業生涌入職場,家具工廠的管理者們已經感受到非常明顯的變化,“權威”、薪水不再能讓這些新生代員工死心塌地,一言不合就辭職,讓管理者們頭痛不已。
這批95后新生代員工,有著與父輩完全不一樣的價值觀與話語體系,他們會被尊重、價值認同、平等、開明、游戲化互動所圈粉,卻對傳統企業層層遞進的管理方式不理會、不崇拜,甚至很反感,如果管理者老是想著“管”著這批新生代,那他們多半會鎩羽而歸。
一些家具企業為了適應新“形勢”,不得不放下身段,開始管理變革:進行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再設計,讓個體成為主角,讓工廠也加入互聯網文化元素,讓管理者放低身段,學著用新生代員工的語言與他們溝通對話;除了軟件上著手,更多是大力開發新技術,運用機器人、機器臂,提高企業的自動化、機械化水平,減少對人工的依賴。
家具企業產品能讓年輕消費者買單嗎?
家具企業面對的不僅是年輕的員工,還有年輕的消費者。在消費升級的當下和未來,家具企業產品之間的對決,最終都靠年輕消費者用實際行動投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90后人口總量達2.1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5.5%。一份權威的、調查過1000位90后的“消費者行為特征報告”顯示,90后消費者喜歡超前消費、不盲目追求名牌與明星效應、喜歡個性化的消費體驗。
90后消費者特別看重自我價值,不論是品牌還是業態抑或體驗活動,若能帶來他們對于自我族群的認同感,他們愿意為此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以“自我喜好”為導向的消費驅動明顯。
“個性化定制”的產品、服務與體驗,能獲得他們的價值認同。
很多 家居 企業開始跳出“傳統制造”的束縛,增強自己的“年輕”基因:老牌大咖聯邦家私請設計大師靳埭強設計出更現代化、更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的LOGO,開始“青春聯邦”的征程;紅星美凱龍車建新化身網紅自名“車車”,和明星共舞,打造一系列營銷活動,如魯班尖貨節,圈粉無數家具企業;尚品宅配與施華洛世奇聯手,打造輕奢生活主義,瞄準的是更多有錢有品位的年輕消費群體;上海國際家具展上,不乏研究新生代消費者生活方式的產品。這些年輕前衛的元素體現出整個行業轉型的端倪。90后消費者,已經成為下一輪家具企業追逐戰的必爭人群,誰能取勝,誰就能贏得下一個黃金10年的話語權。
無論大紅大紫的TFBOYS,還是最近大熱湖南衛視的《小戲骨》系列,娛樂圈都最先也最直觀地讓人們看到年輕力量的壯觀與活力。
“年輕化”席卷商業社會,面對年輕的員工與年輕的消費者,家具企業準備好了嗎?你們要用怎樣的創意來“圈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