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百貨業高峰論壇在北京亮馬大廈召開。盡管許多家紡企業并未預先受邀,他們還是聞訊趕來,只為尋找進駐商場的一線機會。
安徽鴻潤、浙江莎鯊、上海凱盛等一批嗅覺靈敏的家紡品牌,在本次論壇上聚合著各種有利資源、把握著一切可能出現的契機,安徽鴻潤為此還注入血本贊助了一場小型論壇。
在金融危機還在蔓延的當下,渠道資源成了所有家紡品牌爭相搶奪的焦點,在他們看來,誰率先鋪開渠道,誰就有可能突破重圍。
放棄商場自立門戶?
浙江莎鯊家紡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成心急如焚地告訴記者:“百貨渠道實在太難介入了,如果行不通,我們將考慮自建商城。”
王建成的想法代表了不少企業家的想法,浙江潔麗雅集團董事長石昌佳就在諸暨開設了 家居 生活館,山東愛夢思家紡總經理于娜也在青島自設了采購一體化的購物廣場……這一切表明,趾高氣昂的商場在未來數年內有可能緊握著稀缺資源而望洋興嘆,企業家們在&ldquo,中國十大絲綢知名品牌欣賞;歷經折磨”之后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耐心,他們要改變依賴“山寨王”的心態,自立為王。
而事實上,這種模式也是在無奈之下的一種探索,畢竟自建商場投入的巨額資金等硬性成本足以抵消開設數家專柜的費用,況且單一品牌的商廈經營能否帶來足夠的人氣尚需得到市場的檢驗。
商場之所以能夠保持長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在目前商業模式下,商場的零售銷量依然在終端保持著居高不下的排行,商場購物也是大眾慣性的消費方式。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楚修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2008年我國城鎮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735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67。97%,比上年凈額增長了13324。3萬億元,比重上升了0。25個百分點。這說明零售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逐年增加,通脹壓力弱化,市場波瀾不驚。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最新統計的60家百貨零售企業主要經濟指標也表明,60家企業2008年的銷售額比2007年平均增長15。69%。此外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統計,2008年全國重點大型批發零售商業企業累計實現銷售額達到4895。7億元,同比增長19。19%。盡管受累于金融危機,增速有所下滑,但市場規模發展較快的趨勢沒有改變。統計數據顯示,在各種百貨零售業態中,百貨店作為傳統業態是發展最快的零售業態之一。
不僅如此,商場另一個隱形的優勢還在于,高端定位和強大的客流量足以承載和展現一個家紡品牌的終端形象和拓展能力,這也是許多品牌寧可不贏利也要強顏歡笑的原因。比如上海東方商廈,有近乎一半的家紡品牌是為了顯示網點布局能力。
銷量證明一切。記者從羅萊、夢蘭、水星、恐龍等多家品牌了解到,其60%以上的銷售收入都依賴于大型百貨商場,也就意味著如果公司有10億元的銷量,將有6億元的成交量在百貨商場完成。
“放棄商場,自立門戶,目前看來還不是上佳選擇,在沒有找到合適的突圍路徑之前,商場畢竟是常規的、經營風險相對較小的贏利模式。”上海凱盛家紡北京公司總經理葛可明認為。
而實際上,葛可明這次來參會最重要的目的是想進駐翠微商廈、百盛商場、新光天地等大型終端賣場,以擴展在北京的整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