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
幸福與地理的關(guān)系,向來虛無縹緲,也捉摸不定。而埃里克•韋納,這個自詡為牢騷鬼的、有些憂郁的美國記者,卻勇敢地踏上了為時一年的幸福之旅,并寫下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出版于2008年初的美國,不僅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還被多家大書店選中向讀者大力推薦。其暢銷原因有多種:它的睿智幽默、輕松好讀,又耐人尋味,還有,它探討的主題,正是人人追尋且持續(xù)一生的一個目標(biāo):幸福。現(xiàn)在,它的中文簡體字版出版了,正好,在這個經(jīng)濟低迷的時期,國人們正需要尋找幸福的熱情。
作為美國國家廣播電臺的老牌記者,韋納的足跡遍及全球三十多個國家,他在世界各地從事新聞報導(dǎo)工作。在新聞界,“不幸的地方+不幸的事伯+不幸的人物=好新聞”,所以,在從業(yè)的二十幾年里,韋納盡覽各地的傷疤與瘡痍,于是,他決定出發(fā)去尋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講述另外一面的故事。出發(fā)之時的韋納,正是一個現(xiàn)代人的典型標(biāo)本:懷著勃勃雄心,偶爾心情低落,善于嘲諷挖苦,還藏著一些奇異的小癖好——狂熱地搜集各種包袋,以至于他的妻子抱怨道:“你就不能有點正常男人的愛好嗎,比如,看看色情圖片?”
作者的千里之行始于一座圖書館中——邁阿密大學(xué)的奧特里奇圖書館。這個世界也許并不幸福,但幸福學(xué)研究卻絕對是一門蒸蒸日上的朝陽產(chǎn)業(yè)。作者不僅找到了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古代哲人對于幸福的詮釋,(原來,不少先人的智慧在今天看來仍是不可多得的真理。)還搜索到了這門新興幸福學(xué)科的最新成果:幸福學(xué)的學(xué)術(shù)期刊,還有不斷問世的每年幾十本相關(guān)著作和大量研究論文。作者還讀到了段義孚的著作。這位著作等身的地理學(xué)家對于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相生相成的見解,令他玩味良久。
此后,手持著幸福指南針,作者開始了這趟幸福之旅。
作者將他的旅程分為十站:擁有完整人類幸福數(shù)據(jù)庫且以寬厚包容著稱的荷蘭,一年選舉七次且火車正點得令德國人汗顏的瑞士,以國民幸福總值為國策、國王想實行民主制的不丹,突然像中了彩一樣暴富、人人擁有保姆的卡塔爾,冬季籠罩在黑夜之中、幸福值卻高居幸福榜榜首的冰島,重獲民主、幸福值卻不斷降低的摩爾多瓦,相信來世和“不思考即幸福”、擁有迷人微笑的泰國,努力提升幸福值、將幸福當(dāng)作一項努力之中的工作的英國,擁有智慧古魯和靜修所、擁有不斷升級的現(xiàn)代代欲望的印度,人民四處手搬遷尋找幸福最大化卻發(fā)現(xiàn)“幸福即回家”的美國。這趟行程的所見所聞及所思所想,讓作者一次又一次深陷幸福的沼澤與深淵,一次又一次地迷茫與反思:金錢、民主、信仰、家庭、海灘……所有這些,真的都是影響幸福的要素嗎?
作者的實地考察方式,并不完全是在街頭隨便逮個路人問他是否幸福,而是從駐外記者的萬能背包里掏出老朋友的聯(lián)系方式,讓他們牽線搭橋,“走了很多地方,見了很多人”。當(dāng)然,讓人們開口談自己的幸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幸福并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許,緘口不談幸福正是通往幸福的密匙之一。”好在,韋納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的老記者,他有記者的眼光、田野作業(yè)般的精神、細(xì)致入微的觀察,外加點脫口秀演員的俏皮話兒,讓這趟幸福之旅變得有趣,也有收獲。一些思考結(jié)論,也頗有新意。比如,作者對傳統(tǒng)的“幸福是一種心態(tài)”的認(rèn)識嗤之以鼻,他的觀點是“幸福是一種享受美好事物的愉悅心境”。幸福與否取決于“自身所處的地點與文化”。因此,除了將這本自己的作品定義為游記,韋納還相信,它是一本勵志圖書,是一幅從心理到地理的、色彩斑斕的幸福地圖。
“通往幸福的路不止一條。”《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并沒有提供唯一的答案。但它喚起思考,提供思路,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種關(guān)于幸福的所得。
來自: emily